1.  > 历史

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周朝历史书籍

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周朝历史书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以及周朝历史书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周朝历史书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西周制度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

1、西周制度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

西周遗留下的制度其实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部分制度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可以说西周各项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行政区划采取乡遂制度,以藉田制为基础;西周礼制,以礼、乐为核心来明确贵贱等级,使得西周社会秩序井然。

首先来说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人平定天下时,是激发诸侯征战天下的重要手段。周公二次东征之时,左手以分封制鼓励诸侯主动征战,右手以藉田制分化殷商遗族,使得周人在短短三年内就迅速平定了武庚为首的叛军,稳固了天下。所以在推出之初,分封制对周王室的统一天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正面作用。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却逐渐体现出弊病:各分封对象拥有的权力太大,导致周王室越来越难以管辖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以及各级卿大夫们。因而,西周晚期后周王室迅速走向了没落——这不但是因为周王室长期分封、使得自身实控土地越来越小,更是因为各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对周王室形成了巨大掣肘。所以,西周的覆灭虽然是各种因素综合导致,但分封制无疑是其中根因之一。

到了后世,因为古人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认识不一,常常会出现某个朝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现象。但整体上,由于分封制对中央集权的掣肘效应过大,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郡县制占主导。

其次来说宗法制。

在商代,宗法制其实已出现苗头,但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还是在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对于诸别子,宗法制也规定了去处:天子之位由嫡长子继承,诸别子则被分封为诸侯;诸侯之位由嫡长子继承,诸别子则被分封采邑成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降格成为士人;士人职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从此降为庶人。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与工、商、人臣、妾、隶、圉、阍等等一起,就构成了西周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社会人群架构。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使得西周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更接近于一个完整国家。不仅如此,宗法制虽然没能成为硬性法律,却给出了一个权力继承的优先法则。因此,宗法制对保证一个国家政权交接的稳定性也贡献良多。

宗法制的影响不但是在西周,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宗法制以出生、血缘来决定继承权的合法性,明显存在着极大弊端。因此,尽管宗法制影响深远,但即便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宗法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究竟是立嫡还是立贤,从春秋或更早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变数。典型事例,晋襄公死后,其嫡子晋灵公尚在襁褓之中;此时,主政的赵盾就主张另立长君,导致晋国遭遇了一次重大内乱。这次内乱,不但令中军佐狐射姑逃亡狄国,下军主将先蔑和大夫士会也被迫逃亡秦国去了。晋国这次改立国君,根本上就是因为赵盾想以“立贤”来取代“立嫡”的宗法制,却最终失败了。

这说明,虽然宗法制影响深远,但人们对它还是采取了选择性的保留态度。

接下来说乡遂制度。

乡遂制度是建立在藉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西周初时乡人大多是周人的同族,遂人则多为被周人征服的异族人士。无论是“乡”还是“遂”,都以藉田制为基础,组成藉田“公社”后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但乡人与遂人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乡人拥有政治权力,有从军的义务。也就是说,乡人是“国人”、“士人”,遂人则是“野人”、“庶人”。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少被周人征服的殷商遗族获得了周人信任,这些殷商遗族的聚居区也从“遂”升格成为了“乡”。所以,尽管在《周礼》中记载周王畿内仅有“六乡六遂”,可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可看出,周王室不但有“西六师”,还有“东八师”、“成周八师”。所谓的“东八师”、“成周八师”,极大可能就是由殷商遗族构成,也成为周王室征战天下的主力。

可随着西周由盛而衰,乡遂制度也产生了异化。

早在周宣王在位时,改革了藉田制,将王室土地全部私有化给各级权贵经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遂制度的基础。乡遂制度下,乡人拥有极大的参政、议政之权,能“询国危”、“询立君”、“询国迁”。可王室“不藉千亩”、将土地私有化后,乡人的参政议政权利也受到了极大限制。既然失去了权利,底层士人从军积极性也遭受了极大打击。周宣王晚年之所以要“太原料民”,正是因为乡人从军意愿大大降低,使得周王室兵力出现了严重短缺,不得已而为之。

进入春秋后,列国为了生存,也对西周遗留下来的各类制度进行了各类改革。像齐国的管仲改革、晋国的“作爰田”和“作州兵”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将土地私有化,改革了藉田制。藉田制被改革后,士人政治权利普遍受到了限制。因此,底层士人效忠对象慢慢转向了家主,而不是国君。因此,这两国的乡遂制度在国家层面已事实上消亡了。

而在那些没有变革过田制的诸侯国,如鲁国、卫国等等,乡遂制度则保存得较为长久。这些国家士人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比齐、晋二国更高,甚至能驱逐国君。所以,在《左传》记载中,常常可看到卫国国君被其“国人”赶下台,被迫流亡国外的记载。

但东周之后,藉田制完全消失,乡遂制度也就随之完全消失了,再也没能在历史上出现过。

藉田制是一种原始的农村公社制度。

商周之交时,藉田制生产模式相对于奴隶制生产模式,无疑相当于一次土地革命。商王国下的奴隶,一旦逃入周国,就可依据藉田制,以在公田上付出“劳役租”为代价,获得一份“私田”。对商国奴隶而言,这无异于从地狱逃入了天堂!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动用法术帮商人平民逃入西岐,虽然是小说演义,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商人底层纷纷投奔周人的史实。正如周公所说,“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逸周书·大聚》)因此,藉田制作为一场土地革命,在商周之交时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但藉田制因为其公社性质,却存在一重大弊端——生产效率低下。每个“公社社员”都平均地分到一块私田,无论工作再努力,报酬都相差无几,这样的模式无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后世管仲在对齐国田制进行改革时,就深刻地指出了藉田制的弊端:“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惮;不告知以时而民不知,不告知以事而民不为。”

正因如此,促使周宣王对藉田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把王室土地完全私有化给权贵阶层,周王室只管收取赋税。但这种改革,动摇了乡遂制度的基础;而乡遂制度又是周人征兵、政治一项基础制度。所以,周宣王“不藉千亩”改革,动摇了周王室统治的政治根基,虽然初期取得了成功,但最终反倒促使西周更快地走向了没落。

进入春秋后,不少诸侯国也看出了藉田制生产效率低下的弊端,参照周宣王的改革陆续进行了改革。但像鲁国这类较为保守的国家,也依然保留着藉田制。

可藉田制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上,是因为生产技术的进步。

春秋以前,藉田制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当时铁器并不普及,单个农户家庭无法独立完成大规模的耕种。所以,即便是率先对藉田制进行改革的诸侯国如齐国、晋国等等,也无法脱离集体生产的模式。但到战国时代后,铁器被广泛运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藉田制的集体生产模式迅速被列国抛弃,转向了小农生产模式。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后,土地从此彻底私有化,藉田制也因此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周礼制的目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实际上,西周礼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上到国家、下到普通民众,在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西周礼制的影响。当然,比起西周时代,礼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约束显得更加轻微了。

西周礼制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程度的提高,功莫大焉。直到现在,人们都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西周礼制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西周各类制度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的大致影响。

西周遗留下的制度其实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部分制度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可以说西周各项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行政区划采取乡遂制度,以藉田制为基础;西周礼制,以礼、乐为核心来明确贵贱等级,使得西周社会秩序井然。

西周礼制的目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实际上,西周礼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上到国家、下到普通民众,在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西周礼制的影响。当然,比起西周时代,礼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约束显得更加轻微了。

西周礼制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程度的提高,功莫大焉。直到现在,人们都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西周礼制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行政区划采取乡遂制度,以藉田制为基础;西周礼制,以礼、乐为核心来明确贵贱等级,使得西周社会秩序井然。

首先来说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人平定天下时,是激发诸侯征战天下的重要手段。

其次来说宗法制。

在商代,宗法制其实已出现苗头,但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还是在西周。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使得西周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更接近于一个完整国家。

宗法制的影响不但是在西周,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以及政权的稳定,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的一种法度。

在这种制度下,整个受此制度影响的人,尊崇的是共同的先祖,不仅在一个宗族内部以长幼尊卑为区分标准,同时,也是统治者通过政治手腕,维系亲情的一种手段。


可以说,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

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至于宗法、礼乐制,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34;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34;。 是中国礼仪的先统。

在经济方面,西周实行的是#34;井田制#34;。在西周,全国土地均属周室所有。天子将王畿外的土地分给诸侯作封国,诸侯又分地给卿大夫称采邑,士则从卿大夫取得食田。

西周这几个方面的制度,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雏形,对后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到明朝都有,清朝才渐渐淡化

2.礼制

具体点就是在颜色具体规划后,皇族才能穿黄色的衣物和饰物,否则越礼

3.分封制

这个影响到前221年秦朝建立消除,不过汉又出现,导致了郡国并存

--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

2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分封制的新特点:宗法色彩更加浓厚;分封范围扩大;义务更加明确;逐级分封;等级爵位产生;监国制度出现;制礼作乐.

西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有很多,比如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井田制度、两京制度、西六师等军制,这其中有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将选择其中在我看来影响最大的一些制度,简单介绍。

分封制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大致意思就是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给各个诸侯,这些诸侯对于所分到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所建立的国家享有自主权,只需要向天子称臣进贡,天子打仗的时候派兵支援。其实分封制并非周朝首创,之前的夏商两朝也采取这一政治制度,只不过西周建立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分封制度进行了完善。对于同姓诸侯进行了大规模分封,以此作为拱卫王室的力量。后世的很多朝代,都效法西周,对于宗室皇族进行分封。

宗法制

宗法制跟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主要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在有嫡子的情况下,选立嫡子,而不看年龄齿序,在嫡子中,选择年龄最长的。这一制度,从制度上确定了继承人的顺序,可以有效的避免王室内乱,经由后世儒家学说的吹捧,自此成为了后世大多数王朝的根本制度。

礼乐制

周公制定的礼乐,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都有相应的差异与等级划分。这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乐制使得每个人各司其职,令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的服从于高等级的人,在经过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后,实在是维护统治的一件法宝,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闻乐见。

井田制

井田制大致的意思就是,领主将土地分成纵横交错的方格,中间是公田,周围是私田,庶民需要种完了公田才能种自己的私田。其实井田制究竟是否真的严格的推行了,目前还存疑,毕竟这种乌托邦式的制度,需要的先决条件太多了,无论是地理还是气候都能影响到井田制,而最为关键的是人心的自私,使得这种制度,即使推行,也会很快被历史所抛弃。后世王莽曾经强行恢复,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书周朝等级示意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