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历史

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前因后果)

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前因后果)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齐鲁长勺之战收录在哪一本史书中?
  2. 中国历史故事之,长勺之战
  3.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4. “长勺之战”中鲁军靠什么方法战胜了齐军

1、齐鲁长勺之战收录在哪一本史书中?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又称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清朝仁宗皇帝(1795年—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读到《左传》上的这段文字时,曾写了一首题为《咏左传·齐鲁长勺之战》的诗:“齐鲁屡构兵,群黎嗟何罪。乾时役初休,背盟寻吝悔。曹刿有深谋,临敌三鼓待。用柔消彼刚,避锐击其怠。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2、中国历史故事之,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公元前684年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长勺之战 春秋战国著名战役。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3、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互相毗邻。

战役背景: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长勺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争霸时代。

4、“长勺之战”中鲁军靠什么方法战胜了齐军

齐军第三次击鼓出击的时候,士气已经耗尽了,我们此时出击,以自己士气旺盛的军队攻击敌方士气衰竭的军队,因此能够取胜。

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不朽模式。长勺之战发生在周庄王十三年的春天。是春秋初期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判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

关于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和长勺之战前因后果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长勺之战前因后果、历史书上的长勺之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