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书评

明湖居听书评论(明湖居听书教材原文)

明湖居听书评论(明湖居听书教材原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湖居听书评论,以及明湖居听书教材原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湖居听书评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明湖居听书教材原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明湖居听书佳句赏析
  2. 明湖居听书的关于此书
  3. 明湖居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4. 明湖居听书第二回的读后感,只要100字就行啦

1、明湖居听书佳句赏析

《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赋形于声,多方位设喻,对声乐描写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的各种事物,其对歌声描写历来受人称道。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__写小玉处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贴处处畅快。…像一根钢丝抛入天际。__写白妞的声音高亢,刚劲有力。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第二,多角度生动设喻。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如描写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明湖居听书的关于此书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鸿都百炼生。

刘鹗这位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他以布衣之身,却能外连洋人,内通王公将相,呼风唤雨,神通广大,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从经商、行医、治理黄河,兴办洋务运动中吸取的人间百味,写成此书。通过本书您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晚清社会。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唐代白居易 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 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 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 工之妙。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

3、明湖居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鞭挞,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同情民生的疾苦具有进步的一面。

本文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章,叙述作者路过济南,在大明湖明湖居听说书的情景。

《明湖居听书》节选部分主要讲的白妞说书,赞叹白妞儿说书的技艺高超。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

文章写的是“我”在大明湖畔听说书的经历,表现了琴师、黑妞、尤其是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4、明湖居听书第二回的读后感,只要100字就行啦

《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明湖居听书》课例读后感 作者:曲曲 日期:2009-2-20 8:30:00 0 推荐 今天读了高中特级教师邓彤老师11年前执教的《明湖居听书》课例,仍很有感触。邓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学习的地方。

中心思想: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出处:出自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湖居听书评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湖居听书评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