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

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喜剧效果的手法)

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喜剧效果的手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以及喜剧效果的手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喜剧效果的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元曲表现手法包括哪些?

1、元曲表现手法包括哪些?

表现手法有“反衬”、“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联想”、“借古讽今”等等。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元曲是根据宋代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形成的。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 ),”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nbsp;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元曲由散曲和杂剧组成。元曲的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20世纪初,吴梅、任訥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着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

杂剧,一般指元杂剧。它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灵活。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曲的出现与形成是在宋、金说唱艺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从下层人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来自民间,取材于民间,在民间流传,用人民的口语抒写人民的生活与感情,因而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气息。

表现手法上,或叙事诙谐风趣,或抒情憨厚纯朴,或讥评时弊,或讽鄙陋,于嬉笑怒骂中显示出其独特风格。

表现手法上,或叙事诙谐风趣,或抒情憨厚纯朴,或讥评时弊,或讽鄙陋,于嬉笑怒骂中显示出其独特风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学作品喜剧效果表达手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