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特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特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体现中西方爱情差异的书籍?
人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孤独感的恐惧是一样的,希望有人陪伴生活的愿景是一样的。这也是婚姻制度生命力的所在。
从单个个体的独自生活中转为双人共同和谐生活,并不简单,不是数理逻辑上的1 1=2,理想状态下是要追求1 1gt;2。
《红楼梦》、《傲慢与偏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红楼梦》里的婚恋模式有着中国婚恋观的影子。《傲慢与偏见》反映了西方婚恋思维。
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的中西方男女,他们的婚恋观念,还存在着差距。
受封建思想局限,中方婚恋观念被其绑架
《红楼梦》中描述的年代是传统中国时期。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体制社会。婚恋观念会受到社会体制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烙印。
1、中国婚恋观念会被“孝”裹挟。
在当时,封建礼教坚决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说“No”。封建礼教思想统治下,子女在成家前要听从父母的安排。
《诗经》里写到,“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娶妻一定要告知父母,没有媒人也是娶不成的。
子女听从父母之言,是孝文化的反映。有些人成为夫妻前,根本不相识甚至是素未谋面。《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不能在一起,以爱情悲剧收场,归根结底在于封建的婚姻制度必须由父母、长辈做主。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贾府是尽人皆知的。贾府的家长贾母对林黛玉也是疼爱有加。但在考虑婚姻这件事上,贾府家长很理性,用固定的框架套了一遍,发现林黛玉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媳妇。林黛玉体弱多病,嫁入贾府后操持整个大家族没有精力。
贾府心中的理想媳妇薛宝钗,身体健康,老成持重,管理家财肯定是把“好刷子”。最终贾宝玉秉持着孝道,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林黛玉没能结成伴侣,而是娶了薛宝钗为妻。
2、中国婚恋观念会向钱、权妥协。
中国传统社会的婚恋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行为,借着联姻达到加强自我势力的目的。金钱、地位成为了束缚中国传统男女追求灵魂伴侣的枷锁。
《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后的林府不够“大”,林黛玉帮不了贾宝玉和贾府更上一层楼。
薛宝钗背后的薛家十分土豪,视珍珠如土金如铁,能扶一把衰败的贾府。这也是贾府和贾家家长选择薛宝钗的重要原因。
3、中国婚恋观念走不出封建礼教的“牢笼”。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为女性价值和人品典范上贴上了贞洁的标签。
男性选择女性时这也是主要的标准,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标准。
女子的才识上也要求苛刻,只要求女性识字,但不需要女性有“个性”,孤陋寡闻、思想闭塞是女性的优点。在选择妻子、儿媳时,会根据这样的社会认同去比对。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是她人生的精神寄托。
王夫人内心接受的儿媳妇肯定必须符合封建礼教正统的要求。王夫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儿媳候选人进行了比对,最终薛宝钗“胜出”.
王夫人没能顾及贾宝玉的“林妹妹”,主要是因为薛宝钗比林黛玉更懂封建礼法。
薛宝钗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但她懂得含而不露,不张扬,有着大智若愚的聪慧。薛宝钗会一有机会就劝贾宝玉多读书上进。她这种想法与贾家大家长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希望贾宝玉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自然深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
林黛玉虽有才华,但她不知大礼,也不懂装愚笨。在大观园中,林黛玉锋芒毕露,与他人唇枪舌战,连刘姥姥都被她戏称为“母蝗虫”。林黛玉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贾府的儿媳“观察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让林黛玉自己在爱情之路上越走越远。
林黛玉平日里也只知道和贾宝玉一起“淘气”,却不劝其上进。故而贾母在评价林黛玉时会说,林丫头乖僻,这点是她的优势,也是不把她配给贾宝玉的理由。
4、中国婚恋观念中少了自我意识。
大多数适婚男女没有婚姻自主的意识,坦然处之地被安排。就算有些人有了轻微的意识,也只能在封建礼教的夹缝中求生存。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对于封建家长为其安排什么样的丈夫并不在意,她都选择无条件地接受。
她对自己的后半生没有太多的想法,对于爱情她也没有倾心这个概念,没有自我感受意识。
虽然最终她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但那时的贾宝玉不过只剩空驱壳而已。自然结局是凄凉地过着下半生。
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萌生了爱情的幼苗,但还是“见光死”。
三人自我意识不强,最终导致了婚姻的错位,落了个林黛玉惨死、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守寡的结局。
环境宽松,西方婚恋观念有了爱情元素
西方社会,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在择偶时相对自由很多。年轻男女在谈恋爱时通常不需要媒人介绍,可以自主选择。
1、遵从内心,要选就要选心中的“女神”、“男神”。
当时,西方人已经意识到婚姻幸福与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男女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现实中寻找另一半时,已经在交往中出现了有试探、有了解。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充分说明了个人魅力的重要性。
伊丽莎白是个聪慧活泼的女性,还带有点小叛逆的个性。在自己婚姻这件大事上,伊丽莎白表现得极为冷静和理智。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但达西并没因为撞在墙上就放弃了。
达西反而被伊丽莎白的智慧和魅力深深吸引,继续鼓起勇气追求自己心中的“女神”。 两人摒弃了偏见、消除了误会后,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不是建立在世俗的以貌取人、实用主义的家世背景等因素上的,个人魅力的吸引成为了选择伴侣的重要考量因素。
两人一开始放大了对方的缺点,却在找缺点中逐渐发现了对方的优点,为对方贴身了Mr Right的标签。
2、遵守制度,择偶要头脑清醒。
西方推行的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这样的制度保证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结婚后双方的地位平等,一方不能随意抛弃另一方或另觅新欢。
《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先生婚姻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选择太太时,他被青春美貌蒙蔽。结婚后才发现太太智力贫乏、心胸狭窄。
由于女儿们的存在,束缚了贝内特先生另结新欢的手脚。
3、家长意志非必要因子。
西方父母对子女的婚恋观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占主导地位。通常子女不会由于家长的强烈反对而失去爱情。
《傲慢与偏见》中贝纳特太太希望自己的5个女儿如自己一样,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
前期也在积极为女儿们筹谋,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女儿们自己手上。伊丽莎白就是按照自己意愿选择了丈夫,并没有按照贝纳特太太的想法与柯林斯结婚,贝纳特太太也没断然反对伊丽莎白的选择。
面对姨妈凯瑟琳的横加干涉,伊丽莎白也是毫不退让,列出理由怼了回去。姨妈是局外人,无权干涉是理由之一。
婚姻属于个人,自有主张是理由之二。5个女儿中,只有莉迪亚的婚姻是贝纳特太太的“杰作”,合了她的心意。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爱情
中西方在婚恋观中有着不同点,但没有爱情的婚姻会将不幸的隐患埋在其中的本质是一样的。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都有这样的人物诠释了这样的本质。
元春当上了皇妃,外人看来是最好的归宿,但她自己却冷暖自知。身在帝王家,爱情就是一种最大的奢侈品。
夏洛蒂把婚姻当作了“保险箱”,为自己找寻一条体面出路,但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婚姻毫无幸福感可言。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在几百年前就给我们指出了理想的婚恋观。
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爱情需要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爱慕,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情意绵绵。
小结
时代环境、社会制度,是造成中西方婚恋观差异的主要因素。
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影响广泛,中国年轻男女的婚姻也深受其害,必须得服从“父母之命”的家长意志。
在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浪潮席卷下,婚姻成为了个人问题,西方年轻男女敢于、勇于、善于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爱情。
在婚恋观上,西方走在了中国前面。
什么样的婚恋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也要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爱情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