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哲学

关于吃的哲学书-吃货哲学

关于吃的哲学书-吃货哲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吃的哲学书,以及吃货哲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吃的哲学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吃货哲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吃的哲学内涵?

1、吃的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与吃有关,并强调“民以食为天”。如把人称为“口”,称职业为“饭碗”,称不受欢迎为“吃不开”,受欢迎为“吃香”,支撑不下去为“吃不消”,拿不定主意为“吃不准”,被控告或进监狱为“吃官司”,产生嫉妒情绪为“吃醋”,费力气为“吃力”,被人打了嘴巴为“吃耳光”,被人拒之门外为“吃闭门羹”,称辨不清是非的人为“吃了迷魂汤”,称领财政工资为“吃皇粮的”,称教师为“吃粉笔末的”。此外还有所谓“吃闲饭”(游手好闲)、“吃洋饭”(服务于外企),体验叫“品味”,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深知熟记叫“烂熟于心”,学习知识叫“汲取营养”,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等等。这表明了“吃”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不易被人察觉,尤其不易被外国人所理解。

  人们盼望“丰衣足食”、“家给人足”、“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渴望“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对“餐风宿露”、“箪食瓢饮”的艰苦生活人们同样能够处之泰然,“举案齐眉”在表示相敬如宾的同时,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进食方式;从“沉李浮瓜”我们知道了古人的饮食习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枵腹从公”、“宵衣旰食”、“桃李满天下”、“匕篦不惊”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肯定,足见古人以小见大,以平常“吃”叙说深刻的事理。从相关的饮食文化中我们仅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画面,还能感受到人们对饮食问题的思索。人们看到的是形象化的一幅幅社会风俗画,有声有色的饮食文化,它弥散着汉民族浓郁的文化气息。用一个个具体的饮食事理来表述一般的理念,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是语言实际运用的结果,当然还有语言自身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本义和比喻义之间联系的认同,否则也不会达到这种效果和作用。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即使没有生在“侯服玉食”、“钟鸣鼎食”之家,做不到每日“锦衣玉食”,也希望自己衣食无忧。然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贫富不均,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处在“嗷嗷待哺”的状况下,对剥削和统治不满,自然会生出对“花天酒地”、“今朝有酒今朝醉”者的不满和痛恨,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膏粱子弟”和他们的“酒肉朋友”,一个个“肠肥脑满”,整日里搜刮“民脂民膏”,在“酒池肉林”中“一饭千金”、“食日万钱”,享受着那些“灯红酒绿”“浅斟低唱”“纸醉金迷”,结果无非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充其量不过是些“醉生梦死”的“酒囊饭袋”,与“行尸走肉”无异。有追求的人们认为这是“率兽食人”,并不羡慕,也不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些甘愿过“布衣蔬食”、“箪食瓢饮”、“粗茶淡饭”的生活并“甘之如饴”的高洁之士,他们体现了一种平常心态,一种乐在其中的超脱和达观。而那些心中怀有远大目标者,更会“发愤忘食”,“废寝忘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哲学上看,人吃饭是为了生存,体现了吃饭对于人的价值。但人活着却不是仅为了吃饭。体现了人的价值要高于饭的价值。为了创造与实现人的价值,为此人类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吃饭的需要,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满足自己、他人、社会的需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吃的哲学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吃的哲学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