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哲学

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呢)

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呢)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以及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道德经无价值的意思?

1、道德经无价值的意思?

空间意义上的“无”

《道德经》第十一章集中讨论了这一意义上的“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着的地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子、器皿、房子这些“有”的价值和功用的体现和发挥正是因为有了空间意义的“无”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概念框架中所要表示的就是空间意义上的“间隙”的意思。在《道德经》中的第二种意义上“无”,是指实有中的间隙。此“无”虽也与“有”相对而存在,只不过是在特定意义上而相互成立的。具体说来,“无”(空)是指有空间的意思,即没有实物占据的空着的地方。此“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没有”,而是强调“没有”后面的状态,即“没有”装、据、填、充东西的地方。

“无”的价值与意义

正像我们在“说无”(上)篇所指出的那样,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不存在”之“无”,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也是我们应当给予揭示和分析的。同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空间意义上的“没有”“空着”之“无”,亦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我们同样要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空间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实际上,老子通过对空间意义上的“无”的阐释,是想告诉人们,对于一种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功用的把握和认知,不能仅仅注重在有形的实体之上,而且需要超越这种“有形”的存在而关注到“无形”的存在。由于人们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容易看到实有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而相对忽视虚无给人们带来的价值。在老子看来,一种存在的实际真正价值都是因为虚空无有在起着作用呢!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要表征的正是这一深刻内涵。对这一性质的肯定,没有比“以无为本”这个命题更能代表的了。所谓“以无为本”的实质是想告诉人们,“无”对于事物,乃至人的生命价值来说,是具有着更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啊!

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在超越有形之外而关注到无形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能从“器物”的物理意义上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还能从人的生命和精神层面体证到。所以,老子就十分强调人们的“脑子”“胸中”“心间”之虚无和空灵的重要性。老子的“弱其志”“虚其心”等说法皆有此种意义。所谓“弱其志”,就是削弱人们的意志;“虚其心”,就是让人们思虑空空。

当然,对于老子这一思想应当给予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老子是要告诉人们,那些有违万物之性之情的念想和意志,如果太强那一定会遭到灾祸。而如果人的生命要实现和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也是一定要伴随着对通过“为学”而达到的知识性的减少,特别是那些能产生对人的心灵平静安宁打扰的物欲和分别之心一定是要减少的。老子说: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48章)。

也就是说,体验大道,与道合一,则必须要让那内在情欲和妄想以及求分别之知的欲念一天天减少,减少了还要减少,一直到虚空没有的程度(“无为”),而空掉和没有了那些东西,便能无所不为矣。所谓的“无不为”,通俗地说,就是人生可达到平静安宁矣。“虚壹而静”,此之谓也。“虚者,损欲也”,“壹者,净念也”,“静者,解纷也”。要使脑子“没有”断分,使胸中“没有”淫志,使心间“没有”杂念。也就是说,在脑子、胸中、心间要“空掉”“去掉”那些由于分别所带来的“杂念邪想”,如此,人就能达到一个更高更好的境界。这也是老子告诉人们的“多则惑,少则得”的道理所在啊!

结语

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要探讨的“无”,其更为深刻,更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人生生命价值,则是通过老子对充当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宗的“无”的探讨而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老子《道德经》所要揭示的最主要的“无”的思想,都不是在“没有”的意义上而立论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哲学书能降低物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