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书)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如果自学中医,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就可济世救人?
零基础学中医,确实有点难,但天下事有志者事竞成也不是没有先例。综观古今半路出家而成大家者不乏其人,远如黄甫谥,近如魏源,盐山张锡纯也是在青年弃举子业而专攻岐黄,而后学贯中医而成一代大家。关键是你自已要弄清楚是一时的兴趣,还是有长远的志向。如果是自学,我的意见还是找中医院校的教材为好。不必先去读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四大名著,因为这些名著一开始不适应自学启蒙,而是经过学习院校教材大致上有个方向方可研读经典溯本有源,探谥索隐。另外许多经典都是文言文,这就牵扯到各经典当时的修辞以及训诂。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底子学起来比较吃劲,在自学当中应加强古文的学习。在自学时,应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它是认识中医,走近中医的路径。对基础理论的牢固掌握,是打开中医宝藏的钥匙,中医院校统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对历代先贤经典的基础总结。初学者如果不以此入门,先去读经典一是学起来比较吃劲,二是一头雾水,犹如走入迷宫,没有方向。一般在学习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名词,有人指导当然很好,但自学可能没有这个条件,建议在学习中,先存疑,如心属火,肾属水等,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就会明白。这就叫融汇贯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只有牢靠掌握了基础理论的各章节,能烂化于心可以开始学习《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且在学习当中要举一返三,互相对照,留心身边的病人,多收集一些案例。用所学的理论知去探讨和深研。通过对院编教材的系统学习。这时你可以看一些中医典籍,即加深了学习,又提高了对理论的掌握。对此,一般来说十门教材需要二到三年方可系统学完。如耍临证,还需很长的一段路耍走。没有师傅亲授,难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道比理、法、方、药更重要!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 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 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 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 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 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 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 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 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学中医,先学《易经》,搞懂阴阳五行之理,再学《解剖学》,有了解剖知识,就可以读了,我建议读《医学沟源録》,是薛季宪先生写的,是手抄报本,能够看懂,就可以做中医啦。有时间,再看看《黄帝内经》等等经典。估计要花2到3年的时间。
第一步《医学传心录》了解学习的路数,第二部《伤寒来苏集》再临床学习三年,观察病人
先学西医,然后你就会不想学中医了
学中医首先应该明确态度:
一.千万不能偏执,而要做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辩证是辩证,用药是用药,你感觉疗效好的药方,可能只是因为碰巧而已。盲目自信只会徒增烦恼。
二.要有可能成为一名庸医的心理准备。
三.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好用的方子和治疗方法大多是用患者练出来的。因为疗效不好的话这个方子就淘汰了。
四.最后才是学习,四大经典,中西基础,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是必须的。西医知识也要全部学习,理解。
医学自考好像不能拿资格证,上学是唯一出路
先看百八十本医书
自学中医,先学药性,药通那经,掌握药寒,热,温,属性,再掌握病人病情。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有一棵慈悲心,不治好不罢休的认知,才能学会。
从你的话中听出来了你学习中医是为了济世救人,你这个出发点很好,我很佩服你。为了你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我给你提几点建议:
1、大家都知道,中医很博大精深,通俗点说,就是很深奥,学到手比西医难。刚开始学习它,可以先学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接下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这些都是基础学科;
2、开始学习临床学科,例如中医内外妇儿、针灸学、推拿学等等;
3、学习中医四大经典,例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4、拜师学中医临床实践,个人认为这点是最重要的。哪怕你理论再怎么扎实,离开了临床实践谈治病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建议你一定要拜个好中医师傅跟学临床实践。最后祝你马到成功!
想学好中医必须从阴阳五行,四季五气,五脏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基础知识学好了,再进入医书和药典,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以后诊病帮助也很大。我自学中医是从一本叫《玄空星相地理学》开始,后是《命理乾坤》,然后才读《黄帝内经》和《针灸学》,《本草纲目》和方剂的书放在后面,因为中医必须先懂病理才能用药。
尚未学“医”,又想以“济世救人”为什么宗旨的现代有志者,我这个“老朽”给你一个衷告:要相信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体系是今天所有从小学到中学读书人是一样的,从这个基点出发,你的思维模式就是今天与所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们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你有了一个科学的基本素质和头脑,这是你学习任何现代科技的本钱。有了这个本钱,就要知道如何应用,如何发挥最好效益,这就是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了!要想“济世救命”,学习医学,用现代文化基础及思想体系学习现代医学科学,这是成笼配套的,轻车熟路。而且途径是现存的,高考路子未走通,走成人高考上大学的套路,一样进正规医学院。三年大专毕业,包你能诊病治病。在此基础上,你就是“入了医学殿堂之门”了,而且也能考证,你说难不难?不难!有志者,事竟成!这时,你想学中医,那也不难。先找现代版的《中药学》,《方剂学》,再看看《中医学基础》,知道他们说的一些惯用言语,大概知道一个基本含义就行了!这时在用西医学的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认为西药尚无更好的药物时,你就用冲药,先从解表药方用起。因为诊断明确,病人的病情发展心中有底,解表方剂很安全,莫被书上说的某药不过多少等等吓住了。它了不起就是一个发汗。过去大汗可引起“虚脱”,传统中医不会输液,只有望天长叹,吓的要死!现在如病人真出了这种情况,补点液体不就过来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一点提醒你,就是千万不要还不知医学为何事,先就弄了一大堆“古典”去钻故纸堆。那样你用八辈子去“钻”,你也达不到今天那些中医大家的评判标准,你自己也不可真正确诊任何一个真正约病!因为中医从来看的是“证”,而不是病。你看到那些中医砖渣们口里说的病名,那是他们从现在医学里瞟学了一点,基含义他并不明白。那些要你先学经典的人,就是把你向死胡同里钻。为什么这么说?你用今天人们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几千年以前用那时的简单文字记录的东西,它的精髓是什么,怎么理解才是最准确的,这不是荒唐事吗?究竟是今天的先进,还远古的好,稍想一下还用得着去争论吗?不过如果你真照我说的这条路走成功了,你可千万不要认为你可以“济世”。无论一个人的本事多大,他都管不了“天”
学好说学逗唱你就是名医!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再学如何生存!
自学中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中医书太多了学着学着就迷失了方向,个人认为学中医首先从《神农本草》开始学习药材,第二《辅行决》药材组方原理,第三《伤寒论》临床运用。读好这三本书你已超过院校出来医学的学生了
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重点八纲辩症,经络脏像脉像舌像;其次中药学重点药性主症主要功效及归经,十八反十九畏;然后方剂学,主要学习遣药组方搞清方药中的君臣佐使。再研读中医精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症治准绳》等古籍,多看古籍医案,以上学精取的资格证便可济世救人,最后学中医不学针灸推拿不能成为名中医,一根银针治百病,针灸乃是中医中的宝中宝。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病已。中医博大精深,容汇了中华上下几千年各个学科的精华学说。读会中医,那都是不一般的人。向中医学致敬,向为中华中医药做出贡献的中医药人士致敬。愿中华的魁宝中医药在世界上更加闪耀发光!
学中医其实很简单,跟学画书法一个道理,读一本伤寒论和皇帝内经,能看懂你就是一块学医的料,看不懂就别多花心思了,学医悟性比努力更重要,这跟每天练一万个字不一定能成书法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个人就中医自学的,20多年前自考还有这个专业,现在都没有了。不过我见意你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入门以后,可以学习医古文,再去学习四大经典,这样不会走弯路,而且容易入门,否则你可能学几年都没有入门。
先从针灸推拿学起,先熟悉穴位和经络,熟悉一些简单的中医辩症,同时,针灸推拿知识马上就能在身边人身上得到验证,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掌握经络穴位知识后,再学习黄帝内经,带着针灸推拿的知识和自己遇到的问题去学,更容易理解,然后再学习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等中医中药知识和一些救治案例,等等,等等...。中医不仅仅是医学体系,还是哲学思想,可学的太多了。
先学人体构造及各种器官之间的影响,再学其它的诊断医书,重点是做到对症开药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怎么学医学书籍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