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3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叶圣陶读书三条建议?
01
阅读不能“照单全收”
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依赖的。阅读果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
那么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大致不会出什么错。凡是跟“此时”和“此地”不相适应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谈助而已,决不能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生活目标。
阅读课外读物,首先不能不谈到时间问题。
中学里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得在课外温习,还有笔记和练习等作业大部分得在课外做,要划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事实上是办不到的。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
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就以5000字算吧,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20天读一本书,一年不就可以读完18本吗?从初一到高三这6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读完108本吗?这就很客观了。
一年里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3个钟头,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8个星期计算,就有168个钟头,至少可以读完8本书,6年又是48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
02
分类阅读
课外读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
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
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
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
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
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
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
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
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就各异。读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目的只求理解。只要读过之后,能通体理解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可以了。
譬如在物理课上学到了杠杆定理,你想多知道一些杠杆的实际应用,就可以找一本这样的书来看;你学游泳,想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就可以找一本游泳入门之类的书来看;读这些书,只要达到了目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你就不妨把书丢开;如果真的理解了,就会终身难忘,不必再看第二回了。
至于作者的身世,作者写书的旨趣是什么,作者的文笔怎么样,都可以不必过问,因为对于理解杠杆的运用和游泳的方法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不能放过一个词语的涵义,一句话语的真义,决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马虎态度,以致造成曲解和误解。
阅读第二类和第三类读物,可不能但求理解。
读第二类书,目的在于修身养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第三类书,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所以阅读这两类书,不但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对作者有充分的认识。在读这两类书的时候,其实等于和作者交朋友,由文字做媒介,求得与作者心心相通。
但是光靠一两本书,对作者的理解究竟是有限的,还有进一步熟悉他的生平的必要。阅读一位哲人的言行录,同时要考求他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迹;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要考求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创作的时代背景;经过一番考求,得到的益处就会比仅仅读他的一两本书多得多。
这两类书往往不能读过一回就算了事。第一回读,在这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第二回读,又在另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或者解悟一回比一回深入。善于读这两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书竟能使人终身阅读而不感厌倦,好像是发掘不完的宝藏,每读一回总会有新的收获。
03
利用“工具”进行阅读
无论读哪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图表,等等。要知道一个字的精密的解释,一个词语的正确的涵义,就得翻查字典和各科辞典。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正确位置,就得翻查地图。要知道各种东西的实相,就得翻查各种图谱。要知道一个人物的经历、一件事情的概要,就得翻查年谱和大事表。
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个人要置备所有的工具书是办不到的,你得尽量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在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的同时,你得熟悉各种工具书,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有的书比较容易读,读起来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有的书比较艰深,读起来并不怎样松快。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地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
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课外读物,尤其需要下这个工夫。
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
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多数书的前头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读法。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读书是与书本交流的过程,时间长了,难免走神。而读书时作笔记的办法,则会敦促大脑更加聚精会神,去挖掘书中知识。
如果将日常阅读比作走路欣赏风景,那么读书做笔记便是工兵扫雷:须得精心琢磨,惟恐有失。
02
“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
小的只着眼于字或词。
例如,“食物”与“食品”意思相近,但根据文中情景的不同,词语的使用也应该拿捏妥当。
我们在读某段文章时便可从此处着手,品味、观察词语的使用。
但是,于大范围来说,作读书笔记时,需要观察的方向就多了。
1.“我们已经知道‘所’字的意义了,但‘所’字有几种用法,你们知道吗?”
叶先生认为,感悟是可以衍发的,可从某词的意义联想到它的用法,也可以将一种修辞比拟到另一种情景的修辞。
如此类推,便是活学活用。
2.“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柔婉,你们是知道的,但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这条件你们知道吗?
文章,都有自己专属的感情基调,品读文章,即摸索文章感情的形成条件。
久而久之,便能摸索出写文章的法则。
3.“你们看过许多小说了,开端或结束共有多少写法,也无妨当作笔记写记出来。”
《文心》中有很多篇幅写到小说的作法,第二十篇“小说与叙事文”讲到:”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这便是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
好的“发端”与“跋尾”,既能让读者提起兴趣,又能让读者回味无穷。
小学学作文时,老师经常提醒: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写好!便是这个原因。
4.“文中自有精彩处。”
分析出段落或语句精彩的理由,因为理解得深刻,所以这精彩便属于读者自己了。
5.“如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记出来。”
叶先生说:“作文即是生活。”
既然这样,那么阅读也必能在生活诸事中得到呼应。
这种呼应,即为反馈。
读书便是这样:越反馈,越热爱。
03
作读书笔记,就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管这见解是不是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
“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并非像书简或传单似地预备给人看的。”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
读书笔记需以简单朴实、干脆利落为宜。
“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畏的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天不散步了读书笔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